本篇文章3956字,读完约10分钟
对于刚毕业的护士来说,被分配到儿科的经历是什么?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当医生事关生死。面对与金钱不平等的责任,我们应该忍受委屈,忍受汗水,面对医患矛盾。对于新开业的医生来说,他们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如果你想加上“更”这个词,它通常指的是小儿科。
税
与医院的大多数部门不同,儿科病人是未成年人,被业界称为“哑部门”。
孩子们不能表达自己。一旦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会哭着吸引注意力。因此,除了治疗,科室还应承担“护理”的义务。
哭是孩子的天性,但医生的哭是令人不安的,父母的哭是令人担忧的。有些人不能接受孩子的哭闹,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儿科医护人员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他们必须去听。
在疫情爆发期间以及夏季和冬季,儿科将比平时更加繁忙。然而,父母喜欢挂了急诊部。
根据中山市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的统计,90%以上的急诊儿科患儿属于发热等非急诊疾病。
广州妇幼保健中心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过去三年医院的400,000个急诊病例中,超过80%是非急诊疾病。医院表示,根据分级制度,病人可以选择去诊所看病,没有必要挤进急诊室。
在线预订、电话预订、现场预订和门诊间预订仍然很难列出。“周末总是很忙”,“婴儿在医院工作,等等。”“交叉感染”让父母焦虑。另一端是一个医生,他甚至没有时间去厕所。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险部主任医师史晓燕说:“每年的11-12月是儿科的高峰期。这时,你可以感觉到几乎全国都缺少儿科医生!”
更重要的是,儿科医生不能治疗他们自己的疾病。
医生们“在逃亡”,父母们精疲力竭。这是儿科的现状。
合理需求与非合理需求的交织,使本已不足的医疗资源更加不堪重负。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岭南医院曾贴出通知,暂停儿科急诊服务。这一举动使医院成为主要媒体报道的目标。
今年1月,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下发。原因是所有的儿科医生都因过度劳累而生病,儿科不得不停止门诊。
这不是紧急情况。你为什么打紧急电话?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痛苦。魏女士属于中产阶级。她愿意在业余时间涉猎育儿医学知识。她是一款母婴应用的深度用户。通常,她会谈论侃侃的儿童健康,但每次孩子生病,她都会立即放下工作,下意识地跑到医院。“从我身上掉下来的肉!”看着这个孩子不舒服,她宁愿自己生病。
像魏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压力只能由医务人员来承担。
费用
但是儿科正在崩溃。
“我现在不想当护士,我想去学校当校医。”北京丰台医院的一名护士评论了平图的业务。她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所以她不得不在这篇文章中隐藏自己的名字。
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医生。生完孩子后,她和丈夫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护士的“三班倒”工作制度使她的个人健康越来越差。
她承认她为“别人的”孩子做了很多,她只是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逃跑已经成为儿科医护人员的普遍想法。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的调查,儿科医生的平均工作量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但他们的收入仅占成人医生的76%。
更有消息透露,该行业最糟糕的夜班补贴只有十几个,这种悲哀甚至成了医生间流传的一个“笑话”。
不争的事实是,报酬与回报不成比例,即“为钱而生”,而且仍然是微薄的收入。谈到儿科,印度医疗基金的投资伙伴熊叹了口气。在医疗保健领域投资多年后,这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一时无法平静下来。“说实话,这里没有手术,也没有‘少药’,这让小儿科很难赚钱。”他对《品图商业》发表了评论。
为什么儿科不赚钱?
平图表示,中国只有60多种儿童专用化学品,占药品总量的不到2%。由此可见,我国儿科轨道细分的发展非常不足。
华泰证券(601688,诊断部)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了原因——制药公司对儿童药物的研究不感兴趣,因为临床试验难以开展,研发过程相对复杂,生产要求更加严格,儿童年龄划分过多,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组轮流开发。与其他药物相比,这种开发是不经济的。
此外,由于打破“以药养医”政策的影响,医院没有提高药品价格的特殊权利。儿科处方少于成人剂量,这使得儿科的整体效益更差。
另一方面,国家相关政策把儿科的利润“锁”在了医学空的房间里。据透露,有些医院“导尿”服务只收4元钱,几乎免费的价格不足以为医院“创收”,有时甚至“倒贴”。
就利润而言,儿科已逐渐成为许多医院的“鸡肋”部门。
作为一名投资者,零二投的张持有同样的观点。“在过去,当医药被用来提高医生,儿科利润是可怜的。一些医学朋友甚至直接说,‘你不必看儿科’,医院也不重视儿科。”
工作压力无法调整,工资没有提高,儿科不赚钱,不能吸引医院的注意。由于多种原因,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的儿科医生的退潮不会长久。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医学院校儿科专业的招生也停滞不前。为解决儿科医师短缺问题,由于专业知识不匹配等诸多原因,医院组织的“临床”调配、内科支持等补救措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私人的
离任使得本已稀缺的儿科医生更加稀缺。
冯先生是一位在公立医院工作多年的儿科医生。他毅然选择离开,然后他来到妈妈身边,成为一名医生搭档。
像冯这样的病例很多,民营医疗机构确实吸引了医生。
张育甲对私人儿科的发展机会持乐观态度:“医生可以多行医,实行分级医疗,而卫生规划委员会限制公立医院设备的审批。”总体趋势是鼓励私人投资。”
熊也是如此,他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医生在更多的地方执业。
在知名商业信息服务平台企业的名片中,《品图商业评论》发现了22家关联企业,其中大部分处于融资初期。
从投资轨迹来看,许多资本对以市场为导向的口腔医学和眼科更加乐观。道通资本投资副总裁林振成投资了极致橙牙科,他青睐高端服务的医疗项目。
熊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觉得医疗消费升级也有几个字母。在国家鼓励非公立医疗的大趋势下,未来人们不仅会看中“照顾好疾病”,还会强调“更好的医疗”。
在资本的帮助下,高端私人医疗保健正在爆炸式增长。林振成看到,这一领域的投资资金来源很多,包括vc、上市公司、保险基金甚至房地产基金。
近年来,随着医药企业ipo的增加,基金也看到了机会。
(对一些私人儿科项目的投资)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新建立的私人医疗保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供需失衡将越来越严重。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统计,我国0-14岁儿童约占总人口的20%,而目前只有99家儿童专科医院,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0.01%。
专业医院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医生的培训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需要多少儿科医生?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国有99家儿童医院和35950家儿科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中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118,000人,每1,000名0至14岁儿童中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0.53人,而美国为1.46人。
根据2017年5月发表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的数据,如果医生的数量估计为10万,并且为2.6亿0至14岁的儿童提供服务,那么平均每2000名儿童可以有一名儿科医生,而儿科医生的缺口已经超过20万。
这20万人不是小事,但他们不能等第二个孩子。
智湖的网民德格·扎西·次仁(Dege Zhaxi Tsering)在他的博客中说:“如今,相当多的人都在为二胎做准备,这可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医患比例将从1:10急剧上升到1: 20。
虽然儿科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感受到来自第二胎的太大压力,但作为一个分支部门,新生儿科已经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冲击。
更令人吃惊的是,儿科医生不再从事他们原来的专业,而是开始“改变职业。”“十小儿科九无悔”已经成为医生们的共识。
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目前,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名儿科医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每1000人2.06名医生的水平。
儿科医生的绝对数量正在减少而不是增加。
在张看来,目前医生只是在公立医院和私立机构之间“翻译”,在可预见的未来,市场将是疲软的。
这种“转变”对普通收入家庭来说不是好消息。如果公立医院的登记费是两位数,而医疗的登记费是三位数,那么私立医院的登记费会增加十倍。
市场
目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没有品牌。
熊建议想换工作的医生要注意“个人品牌”的建立。但就儿科而言,在这个行业中塑造知识产权并不容易。
与整形外科、口腔医学等高度市场化的医疗服务类别不同,公众在看病时仍然遵循“观庙不看菩萨”的原则,这让刚刚跳出体制的医生“很不舒服”。
需要“提前计划”。
据介绍,在行业内,一些有远见的医生已经开始在系统中积累粉丝:“和佳的冯医生在头条上开了自己的网络平台,而深圳怡和健康的闫医生和他的合作伙伴在公立医院已经积累了100万粉丝。”
这种积累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攀登期”。
接下来是管理。
儿科不是一个非常依赖设备和标准化流程的部门,因此儿科的管理相对困难。由于长期受体制的限制,虽然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不低,但作为一个企业,单干并不是长久之计,规范其运作迫在眉睫。
最后,系统化。
如今,儿科学正从“大专业”走向细分,一些子专业逐渐出现,如儿童牙科诊所、儿童康复诊所、儿童中医堂、儿童发展诊所、儿童眼科诊所、儿童心理诊所、儿童按摩等。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地理服务半径的影响,民营机构要想更进一步,需要更多优秀的从业人员加入。
然而,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人类的问题。
有人说,“没有市场化,工业就没有未来”。但是对于儿科来说,即使在市场化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优秀的医生应该在公立医院为公众服务,还是应该被送到私人诊所?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担心看医生?
答案仍然未知。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公立儿科已崩溃 民营诊疗能否接盘?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