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4字,读完约8分钟
壳牌集团简化管理结构后,壳牌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投资巨大的能源领域总是遵循顺水舟法则,一步一步慢的话,可能会慢一步,但赶上的过程其实是需要消费百倍努力的飞跃
□记者陈楠
第二双靴子终于掉在地上了。 3月23日,中石油和壳牌共同宣布,计划在中国四川盆地开发和生产天然气。 这30年的合同规定双方在四川金秋区块约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致密气体的判断和开发。
这个消息证明了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去年10月发出的风声——“6个月后与四川省合作创造清洁能源”。 此外,它涵盖了壳牌在应对本轮金融危机方面强调的大部分关键词。 越来越多的上游,清洁能源和中国市场。
这些关键词来自“越来越多的上游和更有利的下游”。 这大部分人知道的壳牌战术自2004年公司治理结构变更以来的六年间,是壳牌全球快速发展战术的基点,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调整了侧重点。
“我们的战术没有改变,但那一点没有改变。 事实上,变化对壳牌中国更重要。 在中国,上游和下游的机会都很多。 ”。 林浩光在北京cbd办公室,面对阳光,在“商周”描绘了这个老牌石油巨头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路线图:以自己的特点开拓上游市场,在中游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在中国市场逐渐开放的时候下游业
林浩光说的机会不是举手得到的,但实际上,为了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国际能源企业,壳牌在中国历经百年的历史,满载着细微的管理、错误的修正、对未来的有效展望。
敲门砖:先进技术+价格控制
1996年3月,北京长安街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堵车,建国门外的北京友谊商店也还没有被摩天楼淹没,其上的壳牌霓虹灯招牌可以照亮很远。 这个长18米、宽5米的巨大招牌上画着壳牌润滑油,那里有壳牌在北京的第一家润滑油专卖店。
霓虹灯突显了壳牌对中国市场的期待。 实际上,两者的起源可追溯到1894年,比荷兰石油企业和英国壳牌运输和贸易企业合并经营早13年,20世纪30年代属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十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50多家壳牌企业分布在中国的大部分省份,有30个油箱和1000多个加油站。
战争和1966年开始的动乱使壳牌两次中断了在中国的业务。 1980年,壳牌再次回到北京开设代表处,向中国销售化工产品。 另外在上海开设了事务所,在中国合作开始了石油勘探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壳牌华北、华中、华南事务所为开发新项目而设立。 在此期间,油品和化工产品的贸易和石油勘探和生产是壳牌在中国的首要业务。
壳牌必须找到符合自己全球战术,满足中国产业快速发展方向的协调点。 “我对壳牌总部说,中国能源公司现在拥有的勘探、开采技术不是我们的特征,我们的价值是向中国市场提供它没有的技术,实现能源供给的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效率。” 林浩光对“商业周”说。
技术是壳牌打开中国市场的敲门砖,负责中国本土能源开采的是集中在陆上中石油、中石化、海上业务的中海油。 相比之下,海上石油勘探、开采难度最大,但壳牌深海作业能力的卓越性---最具体的表现是将六座帝国大厦垂直堆叠放入深海,这就是壳牌开采的深度。 为了到达更深的海底,需要新的挖掘平台,壳牌在20世纪90年代使用了大规模的生产技术,大大降低了张力腿平台的价格。 把壳牌自己最主要的中国伙伴选为三巨头中最小的中海油是很自然的事。
在壳牌与中海油及康菲石油企业合资的南海西江油田项目中,壳牌占35%的份额,两个油田分别产于1994年和1995年。 由于壳牌技术和资金的注入,该油田仅1996年的生产能力就从过去的75万吨上升到140万吨,壳牌跃进为当时中国国内最大的国际石油制造商。
中海油的另一大下游石化项目从1988年开始寻找外方合作公司,到2000年以壳牌为合作对象,诞生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 这个乙烯生产项目位于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共计投资43亿美元,中海油和壳牌分别出资50%。
即使在十年后的今天,南海石化项目也是壳牌中国最大的心血之作。 高级运营商经理蔡丰从2001年到2001年参加了南海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他说:“壳牌非常重视这个项目,从2001年开始正式运行的头10年,项目按照壳牌的操作模式完全 中方只派遣代表,首要负责这十年的资金支持和地方关系的调整。 ”。
南海石化项目由13个生产技术装置组成,共引进12项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其中2项来自美国sw企业,其余均为壳牌独特的专利。 由于化工设备受到环境破坏的关注,在中海壳项目中,壳采用了当时刚开发的蒸馏塔技术,可循环散热的新废水解决技术将化学废弃物从水中分离出来,释放的热可以再用于其他蒸馏塔的加热。 该技术使中海壳项目约90%的液体和固体废物被回收利用或用于发电,与其他中国同类工厂相比,耗水量减少了25%。
“壳牌是该领域花了最多的钱开发的。 ”。 林浩光对记者说:“事实上,我们现在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尽量提高技术,另一个是降价。 ”。
蔡丰写的《亲历壳牌》一书中,“只有管理者和一定水平的员工有单独的办公室,大部分员工在开放的环境中集中经营办公室。 每层只有一台或两台打印机,复印用纸尽量采用在两面。 我上司马丁在回收用过的空有白色部分的复印纸放在纸箱里备用,或者把纸记下来,给部下安排工作时采用了。 ”。
在生产原料的选择上壳也同样进行了周密的计算。 蔡丰对记者说:“中海壳项目与国内乙烯工厂不同,使用的是壳牌在中东的独特资源——凝析油,其价格比通常用于乙烯制造的石脑油低。”
另外,作为工厂生产运营的一环,中海壳采用教科书式的价格控制模式。 “中海壳需要在开工期间从国内外购买和引进数百个品种、数十万吨化学品。 这些大部分必须通过海运。 这是因为在运输物流计划中必须考虑工厂整体各装置的生产进度,生产的消费时间海外运输船舶的到达时间通常是准时的,如果计划有偏差,不仅会影响工厂整体的生产进度,而且根据码头的停滞期会支付巨额的赔偿金 ”。 蔡丰在那本书里写道,为了保证计划的准确性,中海壳用数学模型精确计算了整个原料运输过程的细节,保证了工厂的顺利运作。
根据壳牌中国集团的官网,“中海壳牌工厂按时于2006年初开始生产,最近刚完成的产能扩大项目将乙烯的年生产能力从80万吨提高到95万吨,全厂石油化学制品的年生产
“林氏维新”
在壳牌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三次石油危机,主要依赖于持续的技术进步和严格的价格管理,但对同样长寿的埃克森美孚、bp来说,技术和价格同样是他们的法宝,三个老对手是中国的能源市场
但是,在21世纪的头几年,老对手们在中国市场上似乎比壳牌更像鱼一样得到水。 2003年,bp副总裁、大中国区ceo德开瑞( gary dirks )入选年度“中国友谊奖”。 2000年开放的中海壳项目因为要批准,所以不包括精油环节。 2004年,他宣布成立了中海壳项目的“孪生兄弟”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但壳牌经过多方面考虑,最终没有参与这个1200万吨炼油项目。
“壳牌早就进入中国市场了,但正因为总是迷茫,所以才会继续放弃机会”中国能源网的韩晓平cio对《商业周刊》说:“bp很少放弃在中国有可能赢得的业务,所以从这里壳牌向bp
舆论认为壳牌中国高层的“外籍制”导致了决定的延迟。 到2005年为止,壳牌中国内部被称为“国家协调集团”的机构是专门负责壳牌中国重大事务的决定,由壳牌中国各业务块的外籍高管组成,“唯一的中国人也被称为“一半理事”,重大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财讯:壳牌中国:百年后的跨越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jj/1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