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98字,读完约10分钟
每年三月,都有一个重要的日子,那就是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一日期是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的,目的是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从而促进各国和各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在国际舞台上的权益。
节日的目的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教育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处理消费者投诉,帮助消费者挽回损失;创造舆论,宣传消费者权利,形成舆论压力,提高消费者地位。
今年“315”到来之前,《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与kurundata中国在线研究公司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你在电子时代遇到了什么样的消费陷阱”的调查,旨在通过梳理互联网时代容易被欺骗的各种营销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如何预防和清楚地了解消费。
本次调查在网上进行,共有1000个样本。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群体,在选择样本时,平均从18岁至55岁以上的人群中选择200个样本,并将其分为五个年龄段,具体来说,从18-25岁、26-35岁、36 -45岁、46 -55岁和55岁以上的人群中选择200个样本。
根据调查数据,66.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遇到了消费陷阱;55.4%的受访者认为电子时代的消费陷阱比以前多,超过半数。
年轻人更容易被欺骗
小如洋葱,大如买房买车都是具体的消费行为。任何一种消费都是基于生活的基本需求;如果你在消费过程中快乐地花钱,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商家设下的“陷阱”,你会快乐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普通人遇到了消费陷阱,尤其是年轻人。分类数据显示,遭遇消费陷阱的18-25岁受访者比例最高,达到78.5%;26-35岁的受访者占67.5%;36-45岁的受访者占61.5%;46-55岁的受访者占58.5%,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68.5%。
调查结果显然与人们的常规理解略有不同。正常情况下,人们会把老年人想象成一个群体,在消费时很容易被“愚弄”到坑里;但是数据推翻了这种固有的想法——当消费时,年轻的“潮人”很容易“掉进坑里”;老年人排名第二。奇怪吗?一位受访者表示,这“并不奇怪”。因为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当年轻人消费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三种以上的行为――更多的网上购物,更冲动,更多的追随者。网上购物就不说了。在电子时代,很少年轻人会在购物时经营实体店;当遇到像双十一和双十二这样的购物节时,狂欢节是最重要的,不管它是否需要。先抓一堆东西是冲动的;好闺蜜一起玩,“玛丽”买了一张健身卡,我不会买,我不会丢一份吗?所以我也在买买中买了它,这是为了顺应潮流...正因为有了这个“三多”,年轻人的消费很容易变得不理性,所以遇到很多陷阱也就不足为奇了。
受访者所说的有些道理。当回答单选项问题“你认为电子时代的消费陷阱比过去多还是少?”,55.4%的受访者认为是“更多”;在18-25岁的年轻人中,高达64%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相反,只有14.5%的人认为“更少”;其他人的意思是“不太清楚”或“几乎”。
电子时代的一个特点是任何领域的消费基本上都可以在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上完成;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网上购物”。网上购物真的很方便,但在方便的同时,可能有必要加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在不熟悉所购商品或消费领域的情况下,仅凭商家的描述、推荐或网上的几张图片,很难全面了解你想消费的物品。当认知出现偏差时,你可能会陷入消费陷阱。
点对点贷款的“陷阱”经常出现
电子时代的消费行为无疑已经超越了远程购物,它可以涵盖所有的领域和方面。该调查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问题:你认为在电子时代哪些领域容易陷入消费陷阱?受访者可以选择他们认为容易陷入消费陷阱的15个选项中的任何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点对点借贷、远程购物(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财务管理、针对特定群体的“免费”促销、免费诊所等。,分别以54.9%、54.2%、52.0%和45.6%位居前四;预付卡、保险产品、在线旅游产品等排名也相对较高;一些新的消费模式,如发送礼物的扫描码、集体购买或集体组装,也被许多受访者视为“陷阱”。
近年来,网络金融发展迅速,各种借贷平台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些不良p2p平台在P2P借贷中采用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过度消费。一些从事“校园贷款”的不良在线贷款平台未能核实贷款人的身份。学生申请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无需家长或教师提供担保。一些网上贷款平台声称“零利率”,但实际年利率高达30%,对逾期贷款收取高额“管理费”,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收取,使学生陷入困境。幸运的是,这一趋势正在被遏制。去年9月6日,教育部财政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的校园贷款管理文件,网上贷款机构不得向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大学生金融消费的需求,鼓励正规商业银行为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P2p平台不仅被受访者选为“陷阱”高发区,还被认为是不良金融产品的高发区,如利用“高收入”吸引资金,实际支付时往往不兑现甚至“化为乌有”,使投资者身无分文。属于金融领域的保险业也被受访者认定为“陷阱”,这与官方消息不谋而合。今年1月,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2018年首个消费者预警——关于“打开一扇好门”保险销售的风险预警。“开门”是保险销售行业中一个独特的销售节点。在此期间,保险产品的促销和促销力度相对较强。为了抵消业绩,一些保险销售人员利用活动炒作的概念,诱使消费者冲动购买“好的开始”产品。例如,在引入分红型、投资连结型和万能型等新的寿险产品时,存在夸大或虚假的宣传行为,如以历史高回报率披露和承诺保证收入,从而误导消费者投保。因此,中国保监会特别提醒,未来分红保险的分红水平是不确定的;投资连结保险的未来投资回报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赔钱...事实上,这些消费陷阱并不是“良好开端”时期的独有现象,而是多年来保险消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至于“针对特定群体的免费推荐和免费门诊”,主要针对中老年人。租个场地,“邀请”老人过去,然后照顾他们。首先,免费试用或品尝,然后以高价出售,让老年人“心甘情愿”拿出巨额养老金以高价购买产品。在电子时代,这种“陷阱”有一个“升级版”。比如,从最初的口碑到现在,比如建立微信群联系,覆盖面似乎更广...
那些落入万元以上陷阱的人是老年人最多的
如果消费中存在陷阱,那么陷阱有多大?在回答“你遇到的消费陷阱中涉及的最大金额是多少?”这个问题时,58.0%的受访者选择500元以下;501-1000元占18.4%;1001-3000元的比例为11.2%;3001-5000元占6.5%;5001-8000元的比例为2.5%;8001-10000元的比例为1.1%;万元以上占2.3%。
虽然其中一半以上主要是500元以下的小额,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分类数据中,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有3.5%涉及10000元以上,比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这1个百分点不应该低估,因为10000元对老年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老年人。如果百分之三点五的老年人会遇到这样的消费陷阱,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很可能会给收入相对有限的老年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后果是不可预测的。这个“陷阱”的相当一部分来自所谓的“免费转诊或免费诊所”。受访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妈妈被一起打架的邻居拖去上课。她花了近20000元买了一堆“保健品”,摸不着头脑,发现“讲师”被骗后找不到,找邻居时也没面子。幸运的是,她及时发现了母亲异常的情绪,并启发母亲敞开心扉。"这种销售太欺骗人了."有专家表示:对于这种带有温情和强烈困惑的促销营销,相关部门发现他们必须严格配合;社区和居委会也要安排辖区内的老年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儿童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年人,并在精神上安慰他们,以便能够利用这些转诊。然而,这种“温馨品牌营销陷阱”往往被射向另一个地方,难以完全消除。我也呼吁中老年朋友加强自身防范,注意筛选过于热情的“营销手段”,这样就不会有天上掉馅饼。
在消费中遇到了陷阱,你会主动捍卫自己的权利吗?在1000名受访者中,72.6%的人回答“是”。至于维权方式,726人中有50.6%表示“直接找企业说”;有35.4%的人“向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投诉”;14%的人“在网上给出不好的评价”。其余的274名受访者都表示“不会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时间承受不起”,达到35.0%;排名第二的是“我不知道该找谁来捍卫我的权利,尤其是网上消费”;还有人说“理性和不明确”、“花钱买课”等等。
如果网上消费陷入“陷阱”,那真的是“我不知道该找谁来捍卫我的权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去年的“3?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5周年之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网上无理由退货七天暂行办法》,从法律层面保护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售后权益。因此,消费者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因为害怕烦恼或觉得“损失不大”而容忍那些不符合规定的销售行为。至于调查,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对日常消费行为的保护有限。一些受访者表示:主要原因是个人对规定的理解有限,而且他们通常不注重学习。事件发生后,他们翻了个身,无视条例有关规定的真正内涵。”有了法律武器,你应该好好利用它。除了可以获得更多宣传机会的外部因素外,拥有自己的强化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虽然消费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但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个体企业经营行为中存在消费者欺诈行为的监管,特别是在一些新领域,普通消费者可能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监管部门更有必要及时监管和发布消费者警示。当然,在电子时代,面对新出现的事物,除了监管部门,作为消费者行为的主体——消费者自身,他们还应该关注什么呢?在回答这个多项选择问题时,73.4%的受访者表示:一定要理性消费,不要贪婪,不要损失惨重;52.9%的受访者认为:对于一些新的消费模式,不要贸然干预,要确保它们是清晰的。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网上消费陷阱25岁以下年轻人最易上当 这是为啥?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