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2字,读完约4分钟
在过去的春节期间,六安市民肖先生一见到儿子就非常生气,曾经打人。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爱上了一款网络游戏,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花掉了家里近26万元的积蓄。他非常生气,因为肖先生和他的家人多年来都不太好。小智是如何在网络游戏上花费巨资的?未成年人能拿回花在游戏上的钱吗?2月25日,肖先生和肖女士向《安徽商报》记者公布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们两人都很担心什么时候能拿回未成年儿子花掉的巨款,并希望游戏公司能尽快发表声明。
[事件]近26万元存款“蒸发”
肖先生今年40多岁,是六安当地一所驾校的教练,他的儿子肖志今年17岁。去年4月,肖先生承包了一家小旅馆,并把它交给了他的妹妹。同时,他请他的儿子在旅馆帮忙。肖先生说,今年1月初,他发现儿子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我儿子整天睡觉,晚上玩游戏。"肖先生回忆说,有一天,他听到儿子在楼上“哇哇”的一声,以为出事了。他推开门,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紧张的游戏情境中。
小智的网络游戏设备需要用钱买。"沉浸在游戏中的儿子花了将近260,000元作为全家的存款。"肖先生说,他发现巨额储蓄在2月14日“蒸发”。“我看到我儿子用微信账号玩游戏。在我的质问下,我儿子说了实话,他又充值了近26万元的存款,用来购买虚拟武器和装备。”肖先生说。
[调查]酒店收据存入儿童账户
“我在游戏中看到了我儿子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发抖。”记者在肖先生提供的银行账单上看到,为了升级游戏设备,小智在游戏中一天实际充值3万多元,每天充值几十万元是惯例。这些费用大多通过微信支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怎么会在微信账户上有这么多钱?"面对记者的提问,肖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她负责照看店铺,但她无法将账户存入自己的账户,所以她将所有酒店的日常收据都存入了侄子小志的银行账户。“我跟我侄子说过很多次了,我账户上的钱是全家的硬通货。我不能篡改它。侄儿还答应我不要用卡里的钱。”肖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侄子表面上答应了她,但私下里她无法抗拒这个游戏的诱惑。她将自己的银行卡与微信账户绑定,并在任何时候玩这个游戏来充值,这让她越来越陷入这个游戏的陷阱。
[律师]可以收集证据申请无效宣告
仅在一个半月内,未成年的儿子就将近26万元汇入了游戏账户。之后,肖先生联系游戏公司客服要求退款,但是遇到了很多障碍。“几年前我向客服人员解释了孩子的行为。另一方表示,将酌情报告和处理此事。”肖说,春节假期过后,游戏公司没有给他明确的答复。“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8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表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表人同意。”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告诉记者,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孩子充值或奖励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他们自己的认知。父母作为监护人,可以收集证据证明小智的行为是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并申请无效宣告和追回款项。
尽管有法律的护送,承认孙的举证困难是困难和障碍之一。“一些平台将要求父母提供诸如账号、消费账单和亲子关系证明等信息,以对其进行评估和判断。”孙认为,如果上述证据链不完整,游戏公司可能不予配合甚至拒绝退款请求。
孙建议家长关注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及相关网络直播平台上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并搭建相应的家长监管平台。
[回应]将联系各方进行核实
25日,记者致电游戏公司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将尽快将记者表达的情况向相关部门汇报,并联系双方进行核实。至于这笔巨款何时可以返还,客服没有回应。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针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非理性消费,游戏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一旦收到非理性消费投诉并确定是未成年人的行为,公司将退还费用。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认知水平有限,容易被诱导做出非理性消费。此外,对于未成年人的家长,游戏公司将设立一条专线,帮助家长通过快速的亲子识别和消费验证来验证孩子的不合理和不健康消费。只要确认孩子的消费属实,游戏公司将直接退还相关费用。
声音
“近260,000元的存款已全部充值,用于购买虚拟武器和装备。我在游戏中看到了我儿子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发抖。”-肖先生
“相关网络平台应在手机游戏及相关网络直播平台上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母公司监管平台。”——孙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安徽一少年沉迷网游 一个半月花近26万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