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30字,读完约13分钟

前五个月,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47.2%,医疗设备和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崛起,大型高校创新集中度持续上升,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双重挑战。苏州高新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容应对困难风险,种植创新土壤,优化经营环境,在启动前聚集开放。今年以来,新项目、新投资层出不穷,产业转型顺风顺水,创新兴风作浪。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引进资金应对困难

苏州高新区在掌握疫情防控的基本前提下,以精准服务促进复工生产,提升股份制企业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创新和投资增强区域粘性,吸引增量资本进行深度培育。

今年4月,全球零售超市巨头好市多在苏州高新区设立了第三家门店,总投资12.66亿元,注册资本4.22亿元。苏州高新区与预先规划好的永旺孟了、宜家和迪卡侬一起,聚集了四家国际知名企业,成为外商增加投资的热点。

市场开放客户的到来是苏州高新区外向型经济的缩影。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挑战,苏州高新区推进了无会议投资,屏幕对屏幕推心置腹,利用视频会议、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确保投资活动不下线,项目推广不停滞,企业服务不下降。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西兴(苏州)集成电路技术有限公司新工厂总投资约1亿美元,计划近期投产。国外老牌公司松下电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最近一直忙于5G新材料生产线扩能的技术改造,预计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增加2-3亿元。明治乳业启动项目第三阶段,计划投资1.5亿元,将产能从10万吨/年提高到16.2万吨/年。明治乳业工程部副部长魏延表示,困难是暂时的,我相信疫情会很快过去,市场会很快恢复,未来是可以预料的。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1-5月,苏州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7.24%。新增合同外资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8%。

外国资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积累内生力量的当地产业也正在获得动力。4月底,占地143亩、建筑规模28.4万平方米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加速器正式启动。首批25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涉及体外诊断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高端领域。

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将投资3亿元的微创手术机器人项目整体转入加速器。该企业副总经理杨文龙表示,有了这个4000平方米的carrier 空房间,微创手术机器人项目大胆地按下了快进按钮。

6月13日,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生命健康城工业园一期工程交付开工,郭克君豪、格格医疗等23个新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超过20亿元。江苏栗坤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强告诉记者,他们将投资6亿元建设一个生产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创新生物制药的研发、中试和生产。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陶冠宏表示,该区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多园区支撑空的单核布局,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一波又一波汹涌澎湃。

服务很舒适

世界著名的能源情报机构Wood Mackenzie最近发布了“2019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和装运趋势报告”。江苏古德威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苏州高新区石山横塘街,家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居世界第一,市场份额15%。

政府的关怀服务贡献良多。古德威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爆发后,相关部门立即前往企业,制定了详细计划,发布了复工指南,并帮助企业联系和采购防疫物资,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受疫情影响,企业人才缺口扩大。苏州高新区依托中国苏州(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开展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云招聘活动,解决了中国移动(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苏州于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就业需求..

明基电通主要从事智能投影仪、专业液晶显示器、大型商用显示器等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该企业招聘经理郭贝贝表示,有80人急需新媒体推广、渠道管理、关键客户经理、R&D等职位。云招聘方便快捷,一周可以收到几十份简历,可以缓解企业人才的饥渴。

为了弥补疫情造成的宝贵时间损失,苏州高新区开展了每日挂图,并采用宽容审批的方式,加快企业的启动和生产。开业客户应在两年内开业,但在施工图规划和论证阶段遇到消防设计问题。5月20日,苏州高新区住建局受理了该项目的消防设计审查申请。根据规定,住房和建设厅可在受理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审会议,但苏州高新区住房和建设局于5月24日组织了由国家和省级专家参加的消防设计专项评审会议。据开市客户(苏州)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本应在一个月内完成的流程在苏州高新区只用了四天就完成了,加快了建设进度,为企业节省了数百万美元。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苏州高新区作为一个优秀的营业员,也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和白银。最近出台了《苏州高新区促进知识产权标准化、质量品牌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对每个牵头参与相关标准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获得中国质量奖、江苏省省长质量奖、苏州市市长质量奖的企业,一次性最高奖励为300万元。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苏州电动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主要从事电动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制造、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公司在电火花加工领域领导或参与了16项国家标准和24项行业标准。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强表示,根据该政策,我们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扶持资金,这刺激了企业进一步投资R&D和参与产品标准制定的信心。

努力创新

前浪汹涌,后浪翻滚。苏州高新区风背后的驱动力不仅得益于一流的商业环境,还在于区域创新磁场。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引领发展,聚集数百家大型研究所和科技载体平台。三年来,区财政投入5.8亿元支持事业单位发展,引进近400个孵化器。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虎丘区区长毛伟表示,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由机构驱动的行业的生动故事,真的在苏州高新区上演。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工程研究所引入苏州高新区后,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建成,吸引了东南大学医疗器械研究所、郭谦医疗技术创新研究所、苏州协同创新医疗机器人研究所等相关机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工程研究所孵化的长光化医学已承担了五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品覆盖全国,出口到七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该公司还引进了法国Bio-Meria集团,该集团是体外诊断领域的十大公司之一。美利亚首先以1.85亿欧元收购长光华医疗有限公司54%的股权,然后投资在苏州高新区建设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投资4.6亿元,预计2023年投产,投产后第一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位于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的苏州新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徐伯苓也充满信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中国第一个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工程原型。徐伯苓表示,该企业已经完成了GLP大型动物实验,并取得了预期效果,获得了4000多万元的风险投资,研发成果有望在年底进入临床实践。

庭院和领先的科技企业纷纷到来,促进了苏州高新区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加快了人才链的延伸。两者形成的互动循环,为发电增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八年前,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王军创办了长光华芯,致力于激光芯片的研发。公司引进了三名国家级人才规划专家,近年来年均增长率约为30%,2019年收入超过1亿元。

毕是江苏省双创人才,五年前创办致远公司,从事及光通信核心光器件的生产,2019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结合产业发展,公司推动成立光电研究院,搭建两个光电测试平台,吸引了一批上下游光通信企业入驻,完善和延长了区域光通信产业链。

在优势企业的带动下,苏州高新区庭院研究所已获得区内近150名领军人才、姑苏近50名领军人才、省内50多名领军人才、国家级18名领军人才。

苏州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继续深化园区大平台的支撑作用和精准服务,发挥学院人才工作联盟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集中度,让园区释放更多创新红利。

前五个月,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47.2%,医疗设备和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崛起,大型高校创新集中度持续上升,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双重挑战。苏州高新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容应对困难风险,种植创新土壤,优化经营环境,在启动前聚集开放。今年以来,新项目、新投资层出不穷,产业转型顺风顺水,创新兴风作浪。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引进资金应对困难

苏州高新区在掌握疫情防控的基本前提下,以精准服务促进复工生产,提升股份制企业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创新和投资增强区域粘性,吸引增量资本进行深度培育。

今年4月,全球零售超市巨头好市多在苏州高新区设立了第三家门店,总投资12.66亿元,注册资本4.22亿元。苏州高新区与预先规划好的永旺孟了、宜家和迪卡侬一起,聚集了四家国际知名企业,成为外商增加投资的热点。

市场开放客户的到来是苏州高新区外向型经济的缩影。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挑战,苏州高新区推进了无会议投资,屏幕对屏幕推心置腹,利用视频会议、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确保投资活动不下线,项目推广不停滞,企业服务不下降。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西兴(苏州)集成电路技术有限公司新工厂总投资约1亿美元,计划近期投产。国外老牌公司松下电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最近正忙于5G新材料生产线扩能技术改造,预计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增加2-3亿元。明治乳业启动项目第三阶段,计划投资1.5亿元,将产能从10万吨/年提高到16.2万吨/年。明治乳业工程部副部长魏延表示,困难是暂时的,我相信疫情会很快过去,市场会很快恢复,未来是可以预料的。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1-5月,苏州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7.24%。新增合同外资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8%。

外国资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积累内生力量的当地产业也正在获得动力。4月底,占地143亩、建筑规模28.4万平方米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加速器正式启动。首批25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涉及体外诊断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高端领域。

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将投资3亿元的微创手术机器人项目整体转入加速器。该企业副总经理杨文龙表示,有了这个4000平方米的carrier 空房间,微创手术机器人项目大胆地按下了快进按钮。

6月13日,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生命健康城工业园一期工程交付开工,郭克君豪、格格医疗等23个新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超过20亿元。江苏栗坤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强告诉记者,他们将投资6亿元建设一个生产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创新生物制药的研发、中试和生产。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陶冠宏表示,该区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多园区支撑空的单核布局,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一波又一波汹涌澎湃。

服务很舒适

世界著名的能源情报机构Wood Mackenzie最近发布了“2019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和装运趋势报告”。江苏古德威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苏州高新区石山横塘街,家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居世界第一,市场份额15%。

政府的关怀服务贡献良多。古德威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爆发后,相关部门立即前往企业,制定了详细计划,发布了复工指南,并帮助企业联系和采购防疫物资,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受疫情影响,企业人才缺口扩大。苏州高新区依托中国苏州(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开展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云招聘活动,满足中国移动(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苏州于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就业需求..

明基电通主要从事智能投影仪、专业液晶显示器、大型商用显示器等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该企业招聘经理郭贝贝表示,有80人急需新媒体推广、渠道管理、关键客户经理、R&D等职位。云招聘方便快捷,一周可以收到几十份简历,可以缓解企业人才的饥渴。

为了弥补因疫情造成的宝贵时间损失,苏州高新区开展了每日挂图,并针对产能不足采用审批方式,加快企业投产。开业客户应在两年内开业,但在施工图规划和论证阶段遇到消防设计问题。5月20日,苏州高新区住建局受理了该项目的消防设计审查申请。根据规定,住房和建设厅可在受理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审会议,但苏州高新区住房和建设局于5月24日组织了由国家和省级专家参加的消防设计专项评审会议。据开市客户(苏州)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本应在一个月内完成的流程在苏州高新区只用了四天就完成了,加快了建设进度,为企业节省了数百万美元。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苏州高新区作为一个优秀的营业员,也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和白银。最近出台了《苏州高新区促进知识产权标准化、质量品牌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对每个牵头参与相关标准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获得中国质量奖、江苏省省长质量奖、苏州市市长质量奖的企业,一次性最高奖励为300万元。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苏州电动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主要从事电动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制造、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公司在电火花加工领域领导或参与了16项国家标准和24项行业标准。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强表示,根据该政策,我们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扶持资金,这刺激了企业进一步投资R&D和参与产品标准制定的信心。

努力创新

前浪汹涌,后浪翻滚。苏州高新区风背后的驱动力不仅得益于一流的商业环境,还在于区域创新磁场。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引领发展,聚集数百家大型研究所和科技载体平台。三年来,区财政投入5.8亿元支持事业单位发展,引进近400个孵化器。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虎丘区区长毛伟表示,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由机构驱动的行业的生动故事,真的在苏州高新区上演。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工程研究所引入苏州高新区后,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建成,吸引了东南大学医疗器械研究所、郭谦医疗技术创新研究所、苏州协同创新医疗机器人研究所等相关机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工程研究所孵化的长光化医学已承担了五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品覆盖全国,出口到七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该公司还引进了法国Bio-Meria集团,该集团是体外诊断领域的十大公司之一。美利亚首先以1.85亿欧元收购长光华医疗有限公司54%的股权,然后投资在苏州高新区建设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投资4.6亿元,预计2023年投产,投产后第一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

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位于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的苏州新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徐伯苓也充满信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中国第一个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工程原型。徐伯苓表示,该企业已经完成了GLP大型动物实验,并取得了预期效果,获得了4000多万元的风险投资,研发成果有望在年底进入临床实践。

庭院和领先的科技企业纷纷到来,促进了苏州高新区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加快了人才链的延伸。两者形成的互动循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八年前,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王军创办了长光华芯,致力于激光芯片的研发。公司引进了三名国家级人才规划专家,近年来年均增长率约为30%,2019年收入超过1亿元。

毕是江苏省双创人才,五年前创办致远公司,从事及光通信核心光器件的生产,2019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结合产业发展,公司推动成立光电研究院,搭建两个光电测试平台,吸引了一批上下游光通信企业入驻,完善和延长了区域光通信产业链。

在优势企业的带动下,苏州高新区庭院研究所已获得区内近150名领军人才、姑苏近50名领军人才、省内50多名领军人才、国家级18名领军人才。

苏州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继续深化园区大平台的支撑作用和精准服务,发挥学院人才工作联盟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集中度,让园区释放更多创新红利。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创新“后浪潮”引领行业潮流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kj/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