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54字,读完约11分钟
本财经信2019中国财富论坛于7月5日至7日在青岛召开。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财富帮助航运贸易金融创新”。 金融专家朱云出席发言。
关于中国经济,朱云说:“我们的经济长期潜力巨大,需要耐心和时间,如果大家能冷静下来,冷静下来进行系统调整,将来的国家会变得更好。”
以下是发言的实录。
主持人:先问问朱总吧。 如何评价中国经济、全球经济的现状?
朱云来:
燕生刚才谈了国际形势改革,听他谈了焦虑,其实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焦虑,这也是自然的,经过时间长期的高速发展过程出现的系统问题。 各国把各自的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这也是各国政治的重要基础前提。 在经历了比较快速复杂的快速发展之后,发生了各国之间的摩擦、世界经济问题,出现了包括贸易战在内的重新审视和谈判。
世界各国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采取了系统的信用扩张、宽松的金融政策。 这样的方式一开始可能很有用。 它刺激了迅速的发展、投资,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使经济增长了。 在这样的短期内系统货币迅速增加,有可能在至今为止的世界历史过程中首次出现。 我们以为货币体系已经是很长时间的机制了,但自1913年联邦储备系统确立系统的现代金融政策确立以来也不过100多年。 这一百年放在我们历史悠久的河里也不长。 2008年经济危机后出现的现象是比较罕见的历史阶段,几乎是一百年一次的历史危机,大家几乎安全度过了。 世界各国货币缓和,经济的持续性似乎没有大幅度下降,但没有得到系统的恢复。 经济危机好像已经十年了,没有人能说完全恢复了。 从股价指数来看,现在好像超过了2008年的水平,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回到实际价格的话,到08年可能还有路要走。
世界经济进入了新阶段,看起来普遍低迷,找不到新的方向,但我们也不必太焦虑。 进步也面临问题,也许只有系统慎重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 现在我们做了很多案子。 比如改革开放,去杠杆,重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创新等,我认为这些东西是对的,但它们没那么快。 我需要更多的耐心。 新增加的资本投入对科研进步有好处,但资本也不是越多越好,科研进步需要时间,需要慢慢理解,科学思考,关于科研系统的设立和资本的管理,也是科学事件。 设置什么项目? 你投什么项目? 这些思考都需要基于系统的科学慎重的科研投资体系。 这件事如果快的话就达不到,有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
总之,改革措施要发挥效果需要时间。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既然不那么快就不会更快了。 没必要那么着急。 请更耐心地整理我们在过去的经济中取得的效果和遇到的问题。 你可以看看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否足够,比如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否不够充分,不能充分吃。 够吗? 既然我们自己有足够的供给能力,在不知道长期快速发展前景的情况下,投资也可以慢慢投资,现在足够吃了,是不焦虑地慢慢走系统,整理现在的经济状况的基础。
另外,很多人焦虑的原因是养老,现在的基本生活还有问题。 我们真正的生存需要和养老需要在经济现状下投资规模所占的比例很小。 据统计,平民收入在30-40兆左右,整个经济规模在80兆以上,也就是说经济收入的一半来自平民收入,这三分之二用于费用。
在养老水平上,现在我们有2亿退休人口,他们的平均生活价格是2万,也就是4兆1年。 我们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在60兆美元以上,如果根据现在的平均生活水平建立退休人口养老保证基金,什么样的回报合理呢? 4兆除以8%是多少? 50兆,也就是50兆可以设立退休人口养老基金,而且一次就可以了。 当然,今后每年都有新的退休人口。
在现在的经济状态下,有必要系统地考虑整理过去的状况,关注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基金的建立、科学上比较有效的科技创新。 这些不是短时间内能处理的,或者不能迅速见效,但我们如何科学比较有效的系统布局也是重要的下一步更迅速发展的基础。
主持人:我把朱总的话抽象为有点极端的立场,你的意思是,现在的经济下行,应对方法有点错误。
朱云来:不是这样的。 刚才说创新一定是对的,但创新的成功率是一定的,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成功。 比如技术,比如ai自动驾驶,想象一下我一上车,一切都会自动行驶。 但是,以我过去做科学研究的经验来看,这些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 因为要达到万全的标准,不容易。 泥水可能溅上来。 自动驾驶的一点认识反应评价有偏差。 用耐心精确的推算系统反复测试,最终会取得优异的成果。 贷款也同样被释放了。 能否最终获利,或者能否回收价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得出结论的。 在已经采取的措施和考虑以外的市场反复试验过程中,反思经验系统的整理方向,找到更有效的投资,也适合消除经济快速发展的考虑和不安。
刚才张燕生谈了国家的担心,我们个人的担心是个人生活费是否足够,收入是否上升,毕竟费用还是投资是个人财富管理的范畴。 在急速成长的东西中,本身就是焦虑的根源,不是急速成长。 既然世界经济进入了新阶段,整体就有点低迷,所以不要太担心。 心情要平静,多想想,多忍耐。 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落到个人身上,个人的生活价格是多少? 吃饭,租房子要多少钱? 价格水平在收入水平的合理范围内吗? 养老的指控有足够的钱吗? 退休后的钱维持生活吗? 还是要放下一点不安,整理系统总结,找到科学比较有效的路径来达到这些目的。
主持人:接下来问问朱总吧。 还是我想谈谈你说的投资和民生问题。 朱总是有很多经验,有很多数据统计。 就像我上次说的,我们谈了高铁投资最后会带来利益的问题,你会投资什么有价值、有利于民生的东西?
朱云来:其实发改委一直在做项目判断、项目策划等工作。 只是说可能到了一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大家认为可以创造更多货币,发展更快,可能已经看起来正确了,但是有时必须系统化考虑问题。 这不是一个、两个项目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一个比较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投资新项目,马上向一个项目投入千亿美元,这个千亿美元带来的经济效果怎么判断? 包括很多上市企业在内,进行的是市场判断,综合了各种因素。 现在我们从追求快速发展转向追求优质快速发展,为什么不追求快速发展呢? 如果说能达到这个速度,能维持科学谨慎的系统机制,经济上也有效果,谁不想做呢? 经济迅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世界发生了变化,调整的依据是社会效益最高,效益最科学合理。
刚才有一个解体。 现在中国与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化经济发展很快,但从判断另一个进步的立场出发,进行更细致的解体的话,我们现在就能发现市场化的程度了。 一般来说,什么是市场化机制? 在客观市场上尝试错误的机制可以找到相对的正确性和方向。 那些事情有偏差,如何科学有效地调整。 通过多和杂的市场方法,发挥经济整体快速发展资源优化、投资优化的最佳效果。 否则,即使有大量投资,投资后也可能会发现没有任何帮助,或者结果远远不如预期。 与这项投资相比,未来的运营价格、投资收益和最终收益率可能不容易实现目标。
观众提问:我认为一个国家创新力的上限是文化力,基于一个民族所能承受的张力。 创新力的上限取决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力或一个民族所能承受的张力,各位,这个观点不正确吗?
主持人:这请朱总先生先回答。
朱云来: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我尽量理解你这个问题。 一个民族的创新力,像我们这样从数学理化工程、物理系统出来的人,必须谈知识基础系统严密。 从文化上来说,你的想象力、你有什么样的思考经验、思考方法也非常重要。 从希腊时代到现代的西方政策,从康德等西方古典哲学家到我国的古代诸子哲学等,发明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不受限制。 人的进步,最大限度地是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力本身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许你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大家应该解放思想,及时、大胆地想象,而且也要重视科学的系统论证,严格的知识基础可以使进步更切实有效。 为什么有些科学研究最后解释说“这条路不通”,也就是说,如前所述,科学研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件,还是需要系统的做法。 但是,解放思想,大胆思考,科学慎重,系统论证,非常重要。 就像刚才提到的投资问题,投资项目的论证一样,我们充分论证了吗? 是否有充分的系统证据、客观判断慎重地判断这个东西? 还有,你当时的评价可能有误差,去年觉得好的东西,到了今年可能没那么好。 那个要调整吗? 或者,也有过去看不清楚,觉得没有什么希望的事件,现在看到了又来了新的转机。 这是市场活力和随时调整的作用,也是市场机制的道理。
观众:你好,刚才我们谈了高铁投资时代。 最近,中国的高铁已经领先于世界。 我想听后高铁时代的话题。 我们如何实现高铁技术的领先? 用磁悬浮或更快的真空隧道的方法引领创新吗?
朱云来:我刚才谈了高铁,实际高铁技术过去的标准速度是250公里/小时,但2002年上海磁浮高铁达到了每小时400公里。 据说当时新的高速铁路与以前传来的铁路兼容,是轨道式的。 磁悬浮、无摩擦技术本来就非常先进,而且速度水平也是两倍,可以从250升级到500。 但是,反对它的理由太高了。 三亿一公斤。 但是3亿包括上海的试验线路和所有初期的试验费。 其实真正的建筑价格大概是一亿多。 所以,和轨道式的高铁没什么区别。 现在转眼间,18年过去了,当时是轨道式的高速铁路,现在出现了新的东西,新的磁悬浮可以达到600公里/小时,超级管道可以达到1000公里/小时。 超级管道实际上是真空技术,加上磁悬浮、无摩擦悬浮、超导,这项技术完全不是同日而语。 但是为什么速度非常重要呢? 当时的高铁其实是日本早期新干线的技术,德国、法国的早期实验可以达到200多公里的1小时,日本的实验室到了60年代初。 日本的国土规模比中国小,所以日本从北海道到东京,速度是200公里1小时,3小时就足够了。 为什么三小时的交通圈非常重要? 早上从北京坐高铁,我们磁悬浮的话,中午十二点在上海吃饭,预约工作会议,下午回家,晚上回家吃饭,一天可以往返一次,所以是三小时经济圈。 我们现在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北京到上海花了五六个小时,完全变成了两天的概念。 这是重要的区别。 但是,200公里以上的技术在日本实现了中心城市之间的3小时经济圈。 要在中国实现全国3小时经济圈,连300公里/小时都做不到。 从北京到上海需要1000公里以上、500/小时的速度。 那么现在中国用什么方式全面宣传铁路呢? 250公里/小时的东西,一点局部区域也可以,但远距离显然不够。 我国幅员辽阔,从北京到广州有2500公里以上。 铁路建设必须考虑尺度和密度的问题,从北京到上海的平原上几乎集中了中国的8,9亿人口。 所以交通的配置、采用还是必须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还是系统论证?
主持人:谢谢你。我们这个环节快到时间了,请嘉宾最后总结一句话。
朱云来:我们处于比较焦虑的时代,其实国家已经种了很多树,没必要那么焦虑。 现在急速成长的焦虑很多,但除去这个,国民就会变得平静。 其实我们经济的长期潜力是巨大的,需要一些耐心和时间,所以希望大家能冷静下来,冷静下来,进行系统调整,将来的国家会变得更好。
全天候滚动播放最新的财经信息和视频,越来越多的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备受关注( sinafinance )。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财讯:朱云来:中国经济长远潜力巨大 需要一些耐心和时间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jj/1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