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5字,读完约4分钟
在互联网增值和共享的社会,养老金的资格认证必须依靠自我认证,这是真正过时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双管齐下。一是促进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身份认证从线下“跑腿”转变为在线“刷脸”,这也是互联网+政务的应有之义。
近日,部分读者致信《人民日报》,反映领取养老金资格证书的现象比较普遍:85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读者高先生到社区服务中心准备今年的养老金资格证书(年审),但因对系统维护失望而返回;张阿姨是一位读者,她说,为了领取养老金,为了录制一段视频并发送到社区,她需要持有身份证,眨眼和说话,并证明她还活着……如何使认证工作更加合理和方便,并使老年人感到更加舒适?
自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了退休老人养老金资格定期认证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骗取养老金的现象。然而,在现实中,养老金冒领的发生概率不可低估。例如,今年上半年,安徽省通过将公安部门的人口注销信息与省级企业的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信息进行比较,发现了约9800名疑似养老金领取者。因此,虽然目前养老金资格认证存在各种问题,但认证的必要性不容否认。关键是如何认证——不仅要保证认证的准确性,还要保证人性化。
根据以往的统计,中国社会保障卡持有者的数量达到了11.2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异地养老。根据传统的自我认证方法,老年人必须到支付养老金的社会保障单位进行资格认证,这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需要许多材料和证书。此外,一些老年人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因此“跑腿”认证越来越违背人性,甚至出现了“90岁以上的人每年都要审查他们的社会保障,他们的家人把他们抬上三楼”的荒诞剧。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的实质是让老年人证明自己还活着,这让人们感到“不舒服”。考虑到各种现实情况,优化现有的年度社会保障审查方法迫在眉睫。
养老金资格认证过于依赖原始的自我认证。其中一个直接的症结是,有关养老金征缴的相关数据不能流通和共享。专家指出,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系统工程,涉及退休人员、企业、地方社保、公安等部门,需要构建一个各部门共享的数据服务平台。如社保部门应定期对公安、民政部门提供的注销账户信息和死亡殡葬人员信息进行检查和筛选,停止对名单中死亡老人的养老保险待遇。然后,通过全国人口信息数据库、医疗信息数据库、银行公民身份证验证系统等。,可以获得退休人员的最新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样,我们可以避免让老年人证明自己。
如果需要时间来突破部门间信息共享的障碍,那么加快认证的技术改造和推进“以技术换便利”应该是一个阻力较小、更人道的选择。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突破实际上为养老金资格认证的便捷转型提供了现成的路径。事实上,早在去年5月,深圳的退休老人就可以用支付宝“刷脸”进行身份认证,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钟。类似的微信认证已经在中国许多城市推广开来。
今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中国第一张电子社会保障卡。与实体卡一样,电子社会保障卡具有身份证明、自助查询、医疗保险结算、支付和福利领取等功能,也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应用上使用,为养老金资格的“刷脸”认证奠定了基础。目前,当务之急是,从上级到地方政府,都要努力推进技术改造的进程,使技术的便利能够尽快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在互联网增值和共享的社会,养老金的资格认证必须依靠自我认证,这是真正过时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双管齐下。一是促进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身份认证从线下“跑腿”转变为在线“刷脸”,这也是互联网+政务的应有之义。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互联网+和共享社会 老人社保年审难该如何破解?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6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