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61字,读完约9分钟
近日,商务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将金融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的监管职责分配给了银监会。这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的“泛信贷业务”都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空原有的可能监管套利将不复存在;与p2p在线贷款和小额贷款类似,相关市场可能会重新洗牌。
然而,除了进一步加强“严格监管”的基调之外,这一调整是否为空未来三类泛信贷业务的发展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互联网金融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所有这些都应该从这三种业务的监管起点开始。
泛信贷监管的过去;
最初的结构性决定了监管的所有权
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的原意都离不开商业场景。
首先,融资租赁是为了满足商业经营中租赁和购买的需求。出租人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承租人购买指定的物品,并将其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
商业保理起源于商业账户管理。在商业贸易中,卖方以一定的折扣将应收账款返还的资金进行转移,保理商在向卖方支付价款后成为应收账款的债权人。
虽然典当最初通常发生在生活场景中,但为了满足临时生活消费的需要,家庭抵押一定的动产以获得实实在在的金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典当已经越来越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资本周转。
与传统的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相比,融资租赁、保理和典当具有额度灵活、操作简便、易获取、与业务场景紧密结合等特点,对中小企业更具吸引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商务部最初管理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三项业务时,希望能服务于实体经济,如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金融属性,通过直接租赁促进企业设备升级;通过商业保理促进商业账户管理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典当弥补了商业主体信用的不足。
然而,这些“初始设置”不能抹去这三种业务的财务属性。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这三类业务在后期被“异化”的事实上,也体现在人为分割和多头竞争的监管框架上。
上图显示了金融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监管的历史演变和现有框架。可以发现,这三项业务或多或少都与金融有关。
融资租赁特别分为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发起人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和境内外融资租赁公司。前者受银监会监管,资质要求高,业务范围广,融资手段丰富。
商业保理还区分了商业银行保理和普通商业保理。前者作为一项金融服务由银监会监管。
典当行曾被称为“特殊金融企业”,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它被人为地压制和剥夺了其金融属性。它被定性为“特殊工商企业”,并移交给经贸业务部门监管。
因此,并不是融资租赁、保理和典当本身的结构性决定了商业部门的监管,而是因为这些业务的资本规模小、资质要求低、商业场景多,商务部的监管成本较低。
泛信贷业务现状:
黄金互助热潮引爆了泛信贷许可证的价值
然而,这种监管逻辑很快受到了现实的挑战。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浪潮滚滚而来,其中p2p在线贷款和小额贷款最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疯狂的资金循环和频繁的风险。监管当局不得不停止p2p和小额贷款平台,清理工作尚未完成。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中,抵押贷款已经成为继信用贷款之后最热门的资产。然而,金融行业的强有力的许可证监管为互联网公司设置了很高的进入门槛,互助黄金公司只有在没有两次会议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找到另一条出路。此时,本地和类似的金融牌照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首先,地方许可证是由中央监管机构和地方试点颁发的。与银行等传统金融监管相比,地方监管相对宽松,规则更加灵活,准入门槛更低。
其次,金融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金融许可证,达到融资的效果,为互联网企业布局融资提供了一个入口。
如上图所示,在监管调整之前,当地商业部门掌握了三个许可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其中,通过典当业务,互联网公司实际上可以实现动产质押贷款、产权质押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主要是房地产);事实上,通过融资租赁,互联网公司已经实现了由承租人自己的财产(售后租回)或租购(直接租金)担保的贷款;通过商业保理,基于下游企业信用的贷款基本实现。
因此,上述“泛信贷许可”使互联网公司能够挖掘出人们热切期待的纯信贷贷款之外的抵押、租赁和购买等贷款情景。从下表可以看出,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的起点是2013年;典当企业在房地产市场早期的带动下,整体数量较大,但一直保持增长。
与此同时,阿里、滴滴、苏宁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泛信贷牌照,特别是通过金融租赁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互联网公司的涌入给商业部门监管三类泛信贷业务带来了挑战:
首先,泛信贷企业的井喷发展和激增,对商务部和地方商务部门的机构人员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
其次,当地审批门槛较低,很多公司注册但不经营,资本充足率等财务数据不达标,甚至存在自筹资金、渠道经营、非法存放等违法行为,监管标准亟待提高。
第三,互联网公司借泛信贷业务逐渐脱离实体商业场景,行业监管的场景基础逐渐瓦解。
总的来说,对泛信贷业务的商业监管比较薄弱,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颠覆性创新与监管错位之间的紧张关系。
泛信贷业务的转折点;
银监会监管下的两个基本逻辑
从国内环境来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行业已经从商业情景泛化为金融情景,主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事件中缺乏事前标准和监管标准;其次,由于负债方渠道有限,业务难以规范和拓展。
目前,金融监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金融监管有相对完善的规则和标准可供借鉴;另一方面,进入金融市场可以扩大债务方面的融资渠道。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的金融环境相对开放,从事金融租赁和应收账款贷款的主体是金融公司。这些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很广,没有特别的立法或机构监督,主要受联邦和州对某些类型业务的财务控制;典当机构作为消费信贷机构,受金融部门的许可监管或银行贷款部门的审批监管。
德国更为谨慎,保理行业主要由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监管。日本对典当业有着传统的理解,典当业由县公安委员会监管。
由此可见,各国对此类业务的监管模式并未达成共识,而是根据各种业务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安排。从市场和监管的角度来看,网络金融在一些国家发展迅速,但金融监管环境相对开放,配套规则相对完善;在一些国家,监管更为传统,但由于金融创新发展缓慢,并不存在失调。
对中国来说,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正在蓬勃发展和创新,三种类型的泛信贷业务已经明确显示出金融属性;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对微观金融的开放程度不够,传统的监管手段相对落后,导致混乱出现。
因此,要解决监管错位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三类泛信贷业务的性质,并将其纳入金融领域,然后通过规范化监管给优质企业一个空的生存时间,以管理促发展。
泛信贷公司的未来;
或者你可以进入银行间借贷,甚至发行债务融资
阐明了金融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业务应受金融监管的逻辑,进而有必要解决如何实施监管的问题。
三类泛信贷业务纳入银监会监管后,中央政府制定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实施试点工作的监管框架极有可能继续。到目前为止,党和两次会议已经实现了对广泛的金融许可证的统一监督,所有地方许可证已经分配给地方金融机构。结合中国的监管经验和市场需求,笔者有以下预测:
首先,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协调制度将是下一步监督的重点。统一监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套利,但仍应关注中央政府责任和利益的协调分配。接管监管将对地方金融机构提出巨大挑战,地方金融机构应及时调整人员和机构,明确具体职责和工作规则。此外,地方对地方金融和经济活力的考虑可能与中央监管目标相冲突,而协调多种利益将是监管的重点之一。
二是提前准入标准和事后监管标准得到提高。目前,成千上万的泛信贷企业喜忧参半。银监会接管监管后,很有可能从主体资格上进行整改。与p2p和小额贷款相比,银监会可能会出台更具体、更高的准入标准和业务标准,要求现有企业限期整改并备案,以选择龙头企业,完成行业洗牌。
第三,对于高质量的龙头企业,债务方面的融资机会增加。一旦一个公司获得了金融机构的地位,它很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大的业务范围。例如,目前,只允许通过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借贷和融资的泛信贷企业可能有机会进入银行间借贷市场或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后者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基础资产和资产证券化能力,并可能给资产证券化市场带来发展机遇。
最后,需要解释的是,金融开放绝不是一刀切的政策。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行业自律,建立秩序,实现健康发展。金融监管的迭代转型是对金融本质回归和金融创新现实的回应。在强金融监管的新时代,市场主体可能需要积极适应监管的不断调整。只有通过预测趋势,我们才能把握未来。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深度起底泛信贷监管之变:互金公司将有怎样的未来?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