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1字,读完约3分钟
随着新的资产管理条例的实施,一些保本理财产品可能会消亡,但一些保本理财产品将转变为其他类型,继续成为投资者以金融衍生品形式管理财富的重要工具。哪些会消亡,哪些会转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保全和财务管理。
从产品结构来看,有担保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银行承诺根据合同条件向客户支付本金,但没有规定如何保护资本,如封闭的预期收益产品;另一种是将客户的金融本金或部分本金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同时将预期收益和剩余本金投资于衍生产品,这样投资者可以在产品到期时得到更高的回报。
保本融资的第三种形式是合同层是非保本融资,但仍按预期收益率支付。在产品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这种刚性赎回主要是通过现金池模式运作的。赎回困难时,通过自营资金或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补偿,估值时采用摊余成本法实现产品的保证收益。
从实践角度看,保底理财承诺还本的产品属性明显违背了“受他人委托,代他人理财”的资产管理本质,更类似于国际上流行的结构性存款。它在法律关系、业务本质、会计处理和风险隔离等方面与无担保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有本质区别。
承诺在合约层面保护资本、但没有具体说明如何保护资本的金融产品将不复存在。“固定资产+衍生品”模式下的保本理财产品很可能不再属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范畴,而将转化为结构性存款。随着刚性赎回的打破,“无担保”产品将逐渐转化为净值金融产品。换句话说,资本保全和财务管理得不到保证。
然而,过渡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在资本保全和财务管理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睁大眼睛,看看这是不是真的。
以转换为结构性存款为例,真正的结构性产品应该与某个因素挂钩,客户的收入是不确定的。但是,这种产品很难销售,银行也有一定的合规风险。因此,市场上有一些产品被宣传为结构性存款,衍生品投资基本上是一个骗局。所谓的客户衍生品投资收入也是银行自己的口袋。
以转换为净值产品为例,净值银行理财产品不会设定预期回报率,但与基金一样,它们会根据净值进行购买和赎回,这并不能保证客户的收入。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产品不是用市场价值法来估价的,而是用成本摊销法,即资产收益平均分摊到每一天。这种估值方法会使产品收益率曲线看起来不错,但它不能暴露标的资产的风险特征,这是一种典型的伪净值产品。
假结构性存款和假净值产品都属于变相的资本保全和财富管理。表面上,这些产品为投资者“保本”,但实际上,它们淡化了风险意识,加剧了产品本身的风险,最终可能使所有投资者一起买单。此类产品的出现是由于银行自身的投资能力较弱,以及投资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不同,这实质上是刚性赎回思维的产物。保本理财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和形式的转变,而是要摆脱对刚性支付的依赖,从而真正实现金融产品的“买方责任和卖方责任”。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资管新规来了 保本理财真假如何看清?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