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2字,读完约8分钟

按照经济发展的逻辑,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一个国家将形成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较轻、经济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这就是人口经济学家庭的“人口红利”。

这个春天并不宁静——

一是二线城市,如南京、武汉、成都、Xi、长沙等。出台了“送户口”、“送住房补贴”、“免费租用办公场所”等大规模招聘会,吸引人才;第二,努力控制人口规模的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分别为高端及相关产业引进了人才。不经意间,这场争夺人才的“大战”已经在全国展开,这场战争已经蔓延到20多个城市。

一线和二线城市渴求人才的原因是什么?这篇文章将扩展分析。

“抢夺战争”的背后是人口红利的下降

我们想“抢人”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人”已经变得稀缺,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国人口红利的衰减。

按照经济发展的逻辑,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一个国家将形成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较轻、经济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这就是人口经济学家庭的“人口红利”。

对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已经出现,而人口红利的作用可以说是一大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式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投资是第一位的。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理论,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的前提下,投资将不断扩大。到一定程度后,资本的边际回报将呈现递减趋势,即投入相同数量的资本,但其回报将越来越少。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能够长期保持强劲势头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人口红利的存在减缓了资本回报率。

城市“抢人大战”背后的真相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3年之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64岁)的数量始终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82年的6.25亿增加到2013年的10.06亿,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每年新增劳动力1200多万,形成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详见图1)。

这不仅有助于资本保持长期的高回报率,还能让更多的劳动力从赡养老人和孩子等非生产性活动中分离出来,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性活动中,间接实现中国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人口红利因素可以解释中国33%的经济增长,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2014年,中国16-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113万,而且逐年下降。如果年龄范围缩小,中国16-59岁的人口最早将在2012年减少,从上一年的9.2543亿减少到9.2198亿,减少345万,然后逐年减少——2013年为244万,2014年为371万,2015年为487万,2016年为349万。这也标志着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人口红利的下降。

城市“抢人大战”背后的真相

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正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2016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达到10.8%。目前,参与“人才竞争”的一、二线城市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特点:2016年,北京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超过24%,上海20.6%,广州11.9%,南京11%,武汉13.7%,成都14.5%。

因此,劳动年龄劳动力已经成为支持未来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无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城市都是如此。

破解人口红利消失的关键是什么?

然而,补充工作年龄的劳动力并不容易。2018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育率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比上年的1786万减少63万,远低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值(详见表1)。这表明,尽管国家的二胎政策已经完全放开,但人们的生育意愿(603883)仍然不可避免地在下降。

当生育率下降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趋于下降,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迫在眉睫。

这时,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加剧,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也将导致投资回报的下降。这些变化意味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传统优势逐渐弱化,潜在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这将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与中国隔水相望的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因人口结构变化而疲惫的国家。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年内减少了1000万,而全国总人口为1.27亿,这是当今日本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日本建筑、运输和护理行业所需的人数与求职者人数的比例已达到3:1。由于劳动力短缺和不健康的人口结构,日本的人口红利几乎丧失殆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城市“抢人大战”背后的真相

那么,有没有一个好方法来破解人口红利的消失?当然有。

目前,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仍有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特别是,随着劳动人口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提高,由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绝对数量下降和抚养比上升所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补偿,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换量”的新红利机会期。对此,人口学家称之为“人力资本红利”,这不能在简单的劳动力统计中得到反映。

城市“抢人大战”背后的真相

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人力资本红利的根源在于教育的大发展。在这里,我们不妨从国民教育水平的变化中窥探一二。

从上表2可以看出,2010年后,中国居民的教育水平比2000-2010年有了显著提高,大学和高中教育水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得更快、更大。到2016年,中国拥有高中和大学学历的人口已经超过4亿,比2000年增加了近3亿。

国民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中国人力资本红利的增长,并延缓人口红利衰减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带来了“总就业红利”。随着劳动质量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参与率将会提高,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的比例将会增加。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劳动力退休年龄的推迟以及对个体经营的支持和鼓励,未来中国就业人口的比例将继续上升。

第二,它带来“就业结构红利”。根据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高端产业结构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依靠劳动力转向依靠人力资本,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向高生产率部门,从而重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这方面,不难理解,这个城市已经进入了一场激烈的抢人之战:表面上,每个人都在抢人,但实质上,它指的是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毕竟,依靠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只能带来城镇的短期繁荣,而人力资本的内在创新和创造力是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支撑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不仅要“吸引人”,还要“留住人”

俗话说:“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一个人,世界上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对于城市来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

特别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下,许多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硬实力已经相当强大。这时,从人口素质的提高来补充“软实力”就更有必要了。只有软硬并举,才能丰富城市原有的阶层结构,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与“抢人”相比,“留住人”可能更加困难。

近年来,尽管许多二线城市出台了极其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定居,而且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许多年轻人仍在“回归”一线城市。因此,二线城市没有得到帮助形成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本红利,最终,城市未来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这种对比必须发人深省。

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户籍等优惠政策确实能够吸引人才,但人才更注重的是是否有地方可以使用人才,是否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可以定居的地方。

与大城市相比,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小城市缺乏建设空的梦想都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只有让人才真正有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城市才能对人才形成“虹吸效应”,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红利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因此,除了抢人之外,也许各个城市的决策者应该深入思考如何鼓励人才将自身成长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并获得一个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例如,根据人才的专业特点和良好的方向,及时合理地安排工作,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优势,使人尽其才;同时,要不断优化城市社会软环境,加强工业基础等。

如果你种了一棵梧桐树,你就会有自己的凤凰。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城市“抢人大战”背后的真相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