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30字,读完约21分钟
刘河本人也收到了业内人士的许多评论:“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库”和“中国新经济计划的总设计师”……彭博新闻社称刘河为“中国的萨默斯(前白宫首席经济顾问)”,以强调他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
24日,刘禾在达沃斯的精彩演讲再次引起轰动。
刘鹤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将在三中全会上提出新的更强有力的改革开放措施,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15个主要领域启动了330个综合改革项目。我想知道今年年底三中全会的新改革方案将会推出多少重型武器。
今天,我们推荐钱查阅刘贺30年来的140多篇署名文章,寻找他的思想轨迹,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当前经济政策的方式和位置。
1.货币主义的幻想在中国没有微观基础
就像现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学家讨论的一个高频词。20世纪80年代末,“跨越低水平陷阱”是当时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1988年,36岁的刘贺和他的同事发表了《中国产业政策研究的回顾与深化》。他是第二作者,这是在中国知识网上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章。因为他去农村、参军和在一家广播电台当工人的时间被推迟了十年,他已经很老了,不能再工作了。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年,农村实行承包制,城市下放权力,搞活工厂,金融系统实行承包制。这些放权让利的改革让中国经济突然活跃起来。然而,计划向市场过渡时期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宏观调控体系几乎是空式的。加上政策的摇摆,经济非常不稳定。
那年3月,价格开始突破,价格开始飙升。cpi从年初的9.4%升至年底的27.9%,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原因是什么?当时,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刚刚传入中国,“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这成为当时一些研究西方的中国经济学家的信条。
根据这个逻辑,更多的钱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控制这些钱就足够了。后来,在整顿期间,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来控制信贷和踩刹车。
但是,刘贺不赞成这样简单的做法,他的理解更深刻。在1989年的一篇文章中,他直接指出“货币主义的幻想在中国没有微观基础。”
在他看来,虽然通货膨胀的表象是“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产品”,但它实际上是由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倾向所引起的结构性矛盾。在不触及分配格局和经济机制的情况下,简单地从总量入手,“控制货币、减少投资”只能收紧供给、放松消费、收紧重点、放松总量、收紧基础、放松加工,最终导致经济滞胀。
改革开放之初,居民收入迅速增长。从1979年到1988年,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增长3个百分点。刘禾认为,通货膨胀不仅是由成本驱动的,也是由需求驱动的,即居民的过度收入导致各种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进而导致价格上涨。
然而,强劲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导致上游基础产业投资的增加。相反,对基础产业的投资一直在下降。1987年,全社会基础产业投资比重从1978年的42%下降到26.8%。这让他非常担心。
进口已经成为弥补国内基础产业不足的一个渠道,因此原材料进口大幅增加,导致外汇储备不足。
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近年来,有关综合管理部门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仍很难准确地统计出中国引进了多少条汽车、彩电、冰箱、卷烟等高消费生产线,以及为此节省了多少外汇。”
1991年,他在《管理世界》(双月刊)发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出路——需求、生产、就业和贸易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他指出,“由于制度约束和技术约束等因素,供给体系的调整明显滞后。”
现在回头看,当时对“滞后供给体系”的分析与2014年和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非常相似。传统产业已经饱和,但新的消费却供不应求。中国的供给体系滞后于需求变化,导致居民海外购物需求旺盛。一度,在海外购买马桶座成为热门话题。因此,改革应从供应体系入手,降低生产能力,弥补不足,改造升级,改造中国的供应体系。
1988年底,面对通货膨胀,如果简单地实行信贷紧缩,本来就脆弱的基础工业可能会受到直接伤害,因为这方面的投资会进一步收缩,基础工业供应体系的短缺会更加严重。因此,刘贺当时并不同意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那么,我该怎么办?他提出不是要缩减投资,而是要增加对基础产业的投资。“所有能够跨越基础产业壁垒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跻身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之列。”
然而,这个国家没有钱,谁会投它的票呢?他在1989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在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的同时,将现有的其他金融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承担发展基础产业职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另一类是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型。
这源于对日本经验的研究。“前10年,大量中国学者访问日本,称赞日本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二元金融体系。”
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再次呼吁建立一个政策性银行: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承担发展基础产业的所有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基础产业流动,并相应提高对粮食、棉花、石油、煤炭、石油和交通运输的补贴和利息补贴。
这项改革建议已经实施。1994年,中国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然而,CDB发展壮大,不断进入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引起了其他银行的不满,引发了关于政策性银行定位的争论。
1991年,刘贺的结构分析方法初具规模。他在一篇文章中总结道:“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转变,从一个地方的角度来看是无法理解甚至解释的。只有结构分析方法才能把我们从奇怪的现象中解放出来,抓住主要的发展线索。”
2.结构性政策的起源
1980年下半年,经济学家对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到1989年,基本形成了共识。同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现行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这是中国第一个产业政策文件。
方向很明确,那就是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克服低级陷阱。这份文件指出,“集中力量生产和建设粮食、棉花、煤炭、电力、交通,特别是铁路运输和市场紧张的纺织产品。”
当时,比刘禾小四岁的杨伟民也被调到了计委工业司。杨伟民也去农村排队,当了一名工人,后来被吉林大学经济系录取。在来到工业部之前,他是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的一名教师。
在那些年里,他们一起署名发表了许多文章,研究了工业政策的各种问题,宣传了工业政策的控制思想。现在,这样的组合已经转移到中国金融办公室,所以从产业政策发展而来的“结构性政策”受到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史有时就像一个循环。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五年电八年钢,以电工钢为突破口,全面振兴基础工业”。电力和钢铁已经成为最有价值的产业。在目前的“去产能”政策下,这两个行业仍然是政策最关注的,但它们的方向完全相反。
发展电力,首先要发展火电,这就需要对煤炭、交通、发电设备、煤矿设备、配电以及资金、人力、物力进行统一规划。除了火力发电,超大型水电项目也在推进。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不可否认,当时的产业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基础产业,为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提供了基础。
1988年,中国的发电量仅为5451亿千瓦时,但1996年达到10794亿千瓦时,几乎翻了一番。钢铁项目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990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只有6600万吨,十年后几乎翻了一番。
不过,程也迷上了小何。在那些日子里,最需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行业已经高速飙升了20多年。2016年,中国发电量超过6万亿千瓦时,是1988年的11倍,粗钢产量为8.8亿吨,是1990年的13倍。然而,在“4万亿”政策之后,已经过剩的基础产业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煤炭、钢铁和电力首当其冲。
然而,谁会想到现在的情况呢?当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时,2015年底,“去产能”从国家发改委上升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层面,成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近30年后,基础产业的供方调整又开始了,当时是为了增加产能,现在是为了降低产能。
业界对产能过剩的现实有一个基本共识,但对去产能的方法存在激烈的争论。
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问一季度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文章没有回避这个问题。问一问,言归正传——一些舆论质疑“取消生产能力”是“一刀切”、“搞摊派”和“计划经济的老套路”。在供应方结构改革过程中,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吗?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规划?
权威人士反问:“比如,我们能不能不依靠行政命令,只依靠市场,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补贴?”当局指出,我们的目的是减少更多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要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的自我革命。
2016年底,张对产业政策的狂轰滥炸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他知道中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史吗?
1989年上述文件颁布后,中国的产业政策不断调整。当时,为了支持基础产业的发展,采取了许多扭曲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如行业间的差别利率、差别税率和行政价格调整。
刘贺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对当时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反思。“这一产业政策的颁布对紧缩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决定了国家产业政策在规划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但是,这一产业政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缺乏前瞻性和层次性,忽视地区差异,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
199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总的来说,产业政策应当有助于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鼓励研究和开发,并支持国际企业提高中国工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2000年,他在《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他对中国宏观政策的看法。“回顾2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总是源于结构性失衡,增长的实现或消失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政策。”
然而,在这个时候,他的立场改变了。从1998年起,他开始担任国家信息中心的副主任,这使他对新兴的互联网经济有了新的认识。
他只在信息中心呆了三个月,许多大公司如ibm、nec、富士通、道琼斯和路透社都来讨论与信息中心的合作。这让他意识到美国的信息产业非常火爆,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泡沫正在上升。
那些年,他发表了很多文章,鼓励和呼吁信息产业。近20年后的今天,这些文章仍然没有过时。
在2000年,他提出“网络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基础设施,它与每个人共存,就像水、空煤气和公路一样。”他大力鼓吹“新经济”,认为“当前的网络经济现象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不仅是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现象,而且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战略性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当时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网络经济。他批评了一些人的迟钝。“最危险的是对新事物的麻木不仁和盲目态度。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新的网络经济已经席卷而来,但我们内部相当多的官员和政治、经济、科技精英对此充耳不闻,陷入了传统的线性发展阶段理论。他们认为一个人均收入80美元的国家只能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只能在信息化之前实现工业化,没有基础和实力参与新的经济竞争。”
显然,他不同意这种观点。然而,这种情况多年来没有改变。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他职位的变化,他关于信息产业的文章逐渐减少。
3.风云会
每十年,中国的宏观经济都会面临新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问题已经从通货膨胀变成了通货紧缩。
1994年,中国物价涨幅高达24.1%,但1996年降至8.3%,1997年仅为0.8%。1998年和1999年,出现了持续的负增长。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一路下滑,如何走出通货紧缩成为当时最紧迫的问题。
1998年,经济形势极其奇怪。刘禾在1999年的一篇文章中反映,起初,中央政府没有意识到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影响。199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新的产业政策,所有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产品和技术都可以享受进口关税减免。当时,中央政府仍然鼓励进口,并不担心出口。
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十天之后,几乎没有人去国家计委跑项目,或者当时的政策判断与市场的感觉不同。市场认为经济正在衰退,但政策设计者认为经济仍在高速增长。因此,第一个政策判断是不准确的。”
在对经济形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应该是唯一的选择。然而,经济学家对是否继续降息存在分歧。一所学校认为实际利率太高,应该降低。一派认为,在1996年至1997年三次降息后,中国实际上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因此降息没有用。前一派占上风。
1998年,央行分别于3月、7月和12月三次降息。然而,市场的反应并不热烈。在三次降息的当天,上证综指下跌了三倍。1997年全年,上证综合指数下跌了94.65点。
因此,经济学家意识到货币政策的效果似乎不太明显,市场反应也不积极。
当时,朱的目标是保持8%的增长率。货币政策不足,财政政策过重。199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同时发行1000亿元国债和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政策,1998年度过了难关,虽然没有保持8%,但达到了7.8%。
除了短期问题,经济界对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也有很大分歧。
刘鹤坚持认为中国经济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他批评了中国难以突破“20年快速增长的物质极限”的悲观论调,认为中国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具有潜力,这将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机遇。
正是这些争论和讨论使他意识到经济学家应该对经济形势进行认真的讨论和交流。因此,他做了一件对中国经济仍有很大影响的事情,并成立了一个50人的中国经济论坛。他曾经描述过它的成立过程:1998年6月,我和范刚在木樨地的一家小快餐店讨论了这个想法,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决定开始组织一个50人的论坛。
这个50人的论坛很快就成立了。这个平台聚集了中国几乎所有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的经济决策中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刘禾身居高位,不再出席年会。
在1998年关于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辩论中,刘禾是对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逐渐摆脱通货紧缩,开始了新的快速增长时期。
他在2003年加入中国金融办公室后,除了在公共论坛上发表演讲外,他的学术文章大幅减少,更多的文章致力于解读中央政策。
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他又变得活跃起来。在互联网上,刘禾流传最广的文章是《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实际上是他在2010年带领团队完成的一个项目,于2012年发表在《比较》杂志上,并于2014年获得了孙的叶放经济学奖。
2007年,中国经济繁荣,乐观情绪高涨。刘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2007年10月之前,中国经济繁荣,股市和楼市繁荣,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一些人乐观地认为这种势头至少会持续20年。然而,全球结构性失衡和矛盾已积累多年,如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国内消费比重较低。
2008年的宏观形势与1998年相似,年初和年末的政策几乎相反。
2008年初,cpi从7.1%迅速升至8.7%,年初的政策仍试图控制经济过热。然而,当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月份破产时,中国开始真正感受到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迅速调整了政策。“立即调整宏观调控的基调,从2008年初防止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到年中保持增长和控制物价,充分保证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初,刘禾在一个高层发展论坛上分析了前一年的政策转变。
为了应对巨大的外部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这一计划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仍然让中国经济学家争论不休。
作为中国金融办公室副主任,仍然很难理解他在启动4万亿政策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8年,当金融危机即将席卷全球时,刘禾在美国会见了哈佛大学的一批专家,讨论应对措施。这被解读为他向中国高层官员介绍了金融危机的深度。从那以后,“4万亿”刺激计划开始实施。
2012年初,他再次谈到了中国对危机的反应。“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当全球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时,我们的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干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确实存在一些问题。”2014年初,中央政府提出经济形势处于“三相叠加”的判断,包括“早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4.他的时代
2011年,在中国发展论坛年会上,刘禾提交了论坛委托的研究报告《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拓展国内市场》。报告的第三部分是:改革的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主要内容。十八大召开前一年多,“顶层设计”成为当时的热门词汇。他的时代即将到来。
2012年底,在十八大之后,第一次重要人物的本地调查在深圳进行。虽然官方新闻稿中没有刘河的名字,但从电视画面和图片中可以看出,刘河是代表团成员。
2013年3月,他正式接任中国金融办公室主任一职,从副主任到正职用了十年时间。2013年5月,一位重要的中国人告诉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这是刘河,他对我非常重要。”这使刘贺出名了。
在十八大之前,经济学家呼吁重启改革议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了启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重任,市场对此充满期待。
会议召开前夕,媒体广泛报道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和三个配套改革组合”改革方案的总体报告全文,该方案被称为“383”方案,主题由李伟、刘禾领衔。该方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在4万亿刺激政策后,中国经济迅速进入低潮期,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企业效益也是如此。到2015年,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迷茫的时期,刘贺开始视察沿海几个省份,畅谈歌唱中国光明的经济前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015年,刘禾分别访问上海、广东、浙江,其中浙江两次,并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和浙江企业负责人第二次座谈会。
他在广东考察期间,除了大力倡导保护产权、激励创业、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提出“更加注重供给面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应方结构改革成为宏观政策的核心。
自2015年年中以来,权威人士在官方媒体上发表了三次讲话,表达了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引导了市场预期,指明了改革方向。虽然当局从未透露当局是谁,但有许多传言说刘河是主刀医生。
截至目前,上一次权威讲话出现在2016年5月,提出了“中国经济运行不能是U型,更不能是V型,而应该是L型”的判断,并指出“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除了顶层设计,作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刘河,也亲自部署了国有企业的混合改革。2016年9月,刘禾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国有混合企业改革试点工作。近一年后,2017年8月,中国联通发布了一项混合改革计划,震惊了市场。
1978年,当26岁的刘禾参加高考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2008年,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30年前,我们带着惊喜走进大学,赶上了时代的末班车。那时,他赶上了末班车,现在他成了影响火车方向的人。
时代正在经历剧烈的变化。在2008年的讲话中,他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阶段,实践的变化比理论的形成要快,意想不到的、不知所措的情况不断出现,使许多理论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他指出,“有三件事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回避的”:
增强社会共识,扩大开放,推进改革。未来推进改革需要新的社会共识。左右两边都有挑战,也有一种自满的“天堂”感觉。大多数电视剧都是古代帝国的繁荣。然而,推动改革与这些自满和浮躁是不相容的。要树立真正的危机感和自我批评精神,进入思想解放的精神状态,促进改革新共识的形成。
总结历史经验,推进理论创新。重新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重新定义公共产品,重新认识价格机制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全球化条件下战略性产业政策的功能,重新认识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发展模式调整的互动关系,重新认识保护产权、完善激励机制等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重要作用。
关于深化改革导航图的思考。成功转型的核心问题是调整储蓄与消费的失衡,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必要有一个清晰的改革导航图。
这仍然是一条未完成的道路。
如今,在众多省部级干部中,66岁的刘河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白发老人。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鹤的三十年:特立独行 一头白发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