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6字,读完约2分钟
面对许多消费陷阱,一些网民说“没有坑,只有更多的坑。”自该报推出消费者权益保护“3.15”立体平台以来,通过微博微信表达不满的消费者络绎不绝。《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了一些典型“案例”,提出了各种“套路”来晒晒,以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消费陷阱1:将保险作为财富管理存款出售
许多金融消费者向本报抱怨,他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总是想购买功能齐全的产品。每次我去银行,账户经理总是面带微笑,推荐保险产品,把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与银行理财产品或定期存款进行比较,只讲好处不讲风险,如果不注意就“放下枪”。
消费陷阱2:在互联网上信任他人的股票
股东小刘(音译)向本报报告称,他在浏览该网站时看到了一个金融博客,发现该博客下的每篇文章都有网友的评论,于是他联系了该金融博客。结果在支付了3600元的年度咨询费后,我成为会员并获得了推荐股票。没想到,买了之后,股票持续下跌,小刘深陷其中。
消费陷阱3:指定汽车保险维修店“套利”
一些消费者告诉本报,一些保险公司与汽车修理厂达成私下协议,伪造车辆损失调查和修理流程,谎称修理费用是套利,然后在车主第二年投保时增加保费。
消费者陷阱4:网上购物“枪毙”卖家消失
消费者吴女士告诉本报,她在淘宝上花了3760元买了两件被商家称为“白鸭绒”的羽绒服。吴女士收到货物后,觉得货物不是真的,价格也不是真的。
吴女士找到了商业理论,但对方说退款太麻烦了。她被要求先付款并给予表扬,然后通过支付宝返还费用,而衣服不需要返还。吴女士相信了,把钱给了对方。但是第二天,人们发现卖家已经被平台关闭了。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标题:理财炒股中招 说说你遇到的“糟心事儿”
地址:http://www.qinglongs.com/qlwxw/12134.html